【资料图】
中新网贵州新闻8月24日电 (记者 张伟)“我们开这个非遗培训班,教放假的青少年学生们制作刻道棒、吹芦笙、跳板凳舞,是为了培养他们传承传统文化、热爱传统文化,并将我们传统的好东西发扬光大。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,知道什么是好的文化,什么是不好的文化。”国家级非遗“刻道”传承人、“五老”人员吴通贤说。
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屯上村刻道文化展示馆日前迎来了20余名附近村寨的青少年,欢乐地聚在一起学习非遗文化,感受非遗魅力。在刻道文化馆里,孩子们认真听着杨柳塘镇屯上村党总支部副书记、村妇女主任、“刻道”非遗传承人吴邦艳对刻道文化知识层层深入地讲解;跟着“刻道”传承人吴通贤学习制作刻道棒。
在活动过程中,乡镇志愿服务者们,还将“扫黄打非”知识融入非遗课堂,设置非遗课堂“扫黄打非”问答环节,让青少年一边学习苗族非遗文化,一边了解“扫黄打非”知识,通过开展“‘扫黄打非’知多少”趣味游戏,青少年学生在一问一答的游戏中,加深了对“黄”“非”的鉴别力度,进一步了解了什么是“扫黄打非”。
“刻道是用来记录我们苗族文化的,吴老师说它是苗族仅存的文化符号,我平时比较喜欢刻这个刻道棒,知道这里开设非遗文化公益培训班,就报名参加了。”来自屯上村梨山坪的学生宋忠慧脸带笑意地说着。“今天我们除了学习苗族刻道文化,志愿者哥哥姐姐们给我们讲授什么是‘扫黄打非’,还教我们如何辨别盗版书籍,遇到了盗版书籍应该怎么办,我觉得收获满满。”
据了解,近年来,施秉县结合本地少数民族文化浓郁的特点,持续拓展“扫黄打非+民族文化”发展空间,联合非遗传承人、苗族妇女、老乡贤、文艺爱好者等人员,积极探索“扫黄打非+非遗传承”“扫黄打非+文艺文化”等,实现传统文化的“新演绎”,通过乡村非遗课堂,传承非遗文化,助力基层“扫黄打非”宣传教育入脑入心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