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中青校媒记者巫发阳王希雅武文捷徐君怡)8月清晨,东安湖体育公园内,许多跑步爱好者正迎着朝阳出发。“这个公园是为了成都大运会新建的,景色很优美、空气很清新,我们都喜欢来这儿。”身着白色防晒衣、彩色防晒帽的杨丹结束晨跑,远远望去,晨光之下主体育场与火炬塔倒映在湖水中。
“成都是个传统与现代相互并行的城市。”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设计者许燎源概括道,成都既有宽窄巷子、锦里这种非常有历史气息的古老建筑,也有火炬塔、太古里等非常前卫的国际都市化景观。“成都的文化融化在日常之中,通过烟火气滋润了整座城市,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文化气息。”
“我们这里既保留了地道的茶馆文化、川酒文化与川菜文化,也有先锋时尚的咖啡馆、小酒馆与艺术街区。”在许燎源的眼中,成都的文化气息是多元并包的,“成都没有外地人,只要来了成都就是‘本地人’,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。”
(资料图片)
盖碗茶里有个“小江湖”
复兴老茶馆坐落于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古镇上。八月的清晨,堂倌正撬动门缝,卸下细长的木板门,再把灌满水的铜壶坐上老虎灶。等水烧开的间隙,他正好可以将前一晚堆在一起的木桌木椅分开,依次摆到熟悉的位置上去。没多久,灶上腾起白雾,铜壶里传出大颗大颗气泡翻滚的咕嘟声。
此时,老茶客们带着自己的茶杯抵达茶馆,一下子窝进了竹靠椅。不需要交流,茶倌自会知道这些熟客各自需要什么茶。热水倒进茶杯,将茶叶激得舒展开来,清醇的香气顷刻间飘溢了整条街道。
“三碗盖碗茶来咯!”吆师(吆师是茶馆里负责倒茶吆喝的师傅记者注)拿起暖瓶给杯中加水,同时嘴里喊着号子,“茶馆久留香,三碗盖碗茶泡起咯。喝起喝起!龙门阵摆起!” 刻意拖唱的调子穿透古镇的大街小巷,为游客充当了悠闲早晨开场的报幕人。摆龙门阵、打麻将、听评书、打盹......人们在茶馆里悠闲自在,各得其乐。
“其实我们老板是个外地人,发现这儿很有文化底蕴,就把茶馆买下来了。”复兴老茶馆的堂倌罗成超说,“他开茶馆不只为了赚钱,他还想把有特色的川茶文化传承下去。”
“蜀茶寄到但惊新,渭水煎来始觉珍。”罗成超介绍,四川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,也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。早在西周时期,巴蜀地区的人们就已经开始人工栽培茶树。同时据史料记载,中国最老的老茶馆也诞生于四川。民国初期,成都的老茶馆就已达454家,几乎每一条街巷都有茶馆,是四川之最。
“在成都,人们爱管‘喝茶’叫‘喝盖碗茶’。”复兴老茶馆老板钟茂介绍,盖碗茶又名“三才碗”,包含“盖”“碗”“托”三个部分,分别对应“天”“人”“地”。“盖为天,无以私覆;托为地,无以私载;碗为人,有容乃大。”这一说法最早出自《周易》,同时也蕴含着道教“天人合一”“有容乃大”的哲学思想。“天与地都是自然的具体表现,小小的盖碗茶正对应了人与自然的位置关系。”
“听他们讲过去的事情感觉很新奇,他们也很好奇我们到底在拍啥子。”在成都上大学的蒲梅正在成都复兴老茶馆里拍摄课程作业,结束拍摄后她和十位老人坐在一个大桌子上摆龙门阵。蒲梅觉得坐在老茶馆里和跨越几十年代沟的长辈们摆龙门阵、交换意见是非常奇妙的一种体验。
“茶馆是个小成都,成都是个大茶馆。”这是在成都市井中口口相传的谚语,方寸间的茶馆生活也成了成都这座开放包容大城市的小缩影。
00后蜀绣姑娘爱去大熊猫基地找灵感
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的第二个中午,“00后蜀绣绣娘”马娴通过短视频注意到,各代表团的入场引导牌就是用蜀绣设计制作的。“我看到网友都在夸,我也跟着自豪,也更有动力坚持学习蜀绣,让更多的人看到它的魅力。”这一刻,马娴默默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——十年内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。
“我们这可以参与团扇的制作,你要不要试试?”2022年3月份,马娴在郫县水隐桑田·绣里马娴参与蜀绣的体验活动。不一会儿,一朵兰花逐渐呈现马娴眼前,这是她第一幅蜀绣作品。这也是马娴爱上蜀绣的开始。
2022年4月,马娴前往成都蓉锦蜀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系统学习蜀绣。“系统学习并不像体验学习那么容易”,先学针法画稿,再学单面绣双面绣,最后才是双面异色绣,经过16个月的学习,马娴正在努力地攻克双面绣这道难关。
在蜀绣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:学艺两年算入门,坚持五年算中等,十年以内的时间都是用来打基础,能绣出精品必须累积几十年的经验才行。“我学习了一年多,只能算作是刚入门的‘小白’,但是我对蜀绣的热爱不比别人差。”马娴常从生活中寻找灵感,有时会跑到熊猫基地近距离观察熊猫的姿态,将观察体验融入蜀绣创作中去。
马娴只有22岁,在蜀绣的针法与构图的独特性上,她有自己的想法。“我最近在尝试把京剧人物、川脸等绣在包包上,目前在画稿,总体感觉是好看的。”这种融入文化元素的尝试与蜀绣的现代化发展潮流不谋而合。在策展人罗海嘉看来,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编织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手艺的传承,也是一种文化的艺术体现,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历史发展的反映。
“我很崇拜那些坚持多年的绣娘,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真的很难得。”和马娴同一批参与蜀绣学习的人中只有少部分坚持了下来,大部分人在现实因素的压力下选择了放弃。“蜀绣需要长时间的付出和沉淀,就我目前来说,热爱胜过一切。”
正如她所说,传承与创新并行不悖,保持传统工艺与时俱进,激发传统手工艺创新活力,才能够让蜀绣走出中国、走向世界、走向未来。
在玉东社区“左手艺术,右手生活”
“有一年的情人节傍晚,路两边的店铺都已经没有座位,我和老公到市场买了鸡爪和饮料,在玉林东路上边走边吃边聊。”成都市玉林东路社区(以下简称“玉东社区”)党委书记杨金惠仍然清晰记得当年走在玉林东路的惬意。
在杨金惠看来,这是一个艺术与生活融会贯通的新型社区。社区理发店、咖啡馆、书店、青年影院、童年秘密档案馆、社区广场应有尽有。“无论是喝茶聊天、游玩打闹,还是看书观影、看展参展,几乎所有的文娱需求都可以在家门口得到满足,让艺术和生活的氛围触手可及。”
“我当时来巷子里喝咖啡,童年秘密档案馆里对于个体心态和时代脉络的关注打动了我,现在我就成了这里的实习生。”就读于四川大学的王天骄继续说道,“玉东社区浓厚的社区氛围和包容的艺术性深深地吸引了我,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样子。”
“走到玉林路的尽头,坐在小酒馆的门口……”赵雷的《成都》唱出了玉林街区的悠闲自在。夜幕降临,霓虹灯下、街角处,不时能看到乐队的街头表演,青年乐手拨弄着手中的琴弦、敲打着碟片与鼓片、哼唱着歌词,歌声与夜色相互融合,人群久久驻足不愿散去。
站在街口,一边是社区里的谈天说地,一边是步行街的人头攒动。无论是远道而来的游客还是过了几十年的老街坊,都共同享受着这样的傍晚,左手艺术,右手生活。
“我就是被成都包容的城市魅力和丰富的美食文化所吸引,所以毕业后选择了蓉漂。”常在玉林东路表演的李汶隆说道。2020年,他加入了“成都街头艺术表演”计划,成了一名街头艺人。
“在创作音乐时,我会主动融入四川的元素。虽然做出来的音乐还有比较大进步空间,但是大家对我都很包容,这份包容鼓励着我一直前进。”今年李汶隆等街头艺人将电子赛博朋克风格融入四川民歌《太阳出来喜洋洋》,拍摄了多乐器、多形式融合的成都大运会宣传短片,将四川本土音乐文化与潮流音乐文化来了一场碰撞。
“我在成都待了这么多年,日常生活与艺术创作与成都这座城已经血肉相连。”李汶隆已然成为成都文化氛围的参与者,音乐和城市一样——开放、潮流、包容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